在数字化时代提升民航安检队伍稳定性的策略研究

作 者: 林薇薇 | 编 辑:王亚玲 2024-11-25 16:53:00

   

    

  摘要:航空安全已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民航安检工作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保障航空安全地面最后一道防线,民航安检部门承担着重要且特殊的使命和担当。自从2002年民航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后,民航安检也随之作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目前,民航安检在发展中面临着安检员长时间疲劳作业、人员流失率大、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本文深刻剖析安检队伍存在问题,结合数字化的发展背景分别从民航局角度和民航机场角度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一、民航安检的管理现状及我国民航安检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一)中外民航安检管理的现状 

  纵观世界民航安检管理,至少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国家行政管理模式。比如美国,自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本是属地化管理的民航安检收回,由美国联邦政府全面接管机场安检工作,负责美国机场的安全事务,将机场安检工作交由联邦调查局人员统一负责管理。美国对安检员的录用和上岗考核非常严格,对安检的软硬件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确保安检专业性非常好。这不仅降低了之前由各地机场分散管理存在的安全漏洞,明确安检管理的领导核心,更强有力地保障了安检的执法力度,赋予安检员执法权和行政处罚权,使民众意识到空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法规的统一性更强,但也存在执法灵活性不足、服务工作会较强硬刻板。二是政府和企业双管理模式。比如欧盟,欧盟明确民航安检是纯粹的社会性公共安全工作,强调宁愿牺牲局部社会经济利益也要高度优先确保、个人隐私要服从公共安全的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由政府组织实施。将安检定位为非盈利性机构,保证安检相对独立的地位,规定了政府和机场各自担负的义务和责任,并且机场内部任何部门不能干预安检工作。这首先保证了资金资源的投入,确保新科技、新设备投入提升安检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安检员人数和客货吞吐量成正比增长。制定出于科技性和人性化考虑的安检流程,减少员工劳动强度,又能提供稳定的薪酬待遇,相应的奖惩机制得到有效落实。使得安检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增强民航系统安全性。三是第三方专业公司管理模式。比如香港机场,香港机场的安检工作是由第三方的专业保安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由香港机场管理局负责人员招聘和安全监管。该类第三方公司属于自主经营的私人公司,自负盈亏,以平衡收支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机票税和保安服务费中获益。安保公司对安检员的选拔晋升非常严格,连续两次资质培训考核不通过,就永远没资格申请更高级别的岗位。每月对全体安检员进行资质复审,复审不通过就会降级处理,工资待遇相应下滑。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安检队伍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我国民航自机场属地化改革后,民航安检的行政管理较为分散,在业务层面由民航局公安局统一指导,在组织和财务层面分属各地方政府的机场管理机构或航空公司管理,客观上形成了民航安检系统“多头管理”格局。由于各地方政府对安检具体业务的认知度不高,具体业务又分由各地机场自行管理,实行企业职工管理体制。由于各地方政府和机场对安检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安检资源投入程度的不同,各地安检队伍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民航局的相关规定无法很好落实落地,这给民航系统安全保障埋下了一大隐患。 

  我国民航安检是一个特殊行业,具有执法权,安检职业技能具有不通用性、保密性,这是典型的国家执法机构的性质,但他们却是机场下设单位。这容易造成两方面的冲突:一是安全和服务的冲突。安检即是执法部门,也是服务部门。目前我国安检的执法地位来源于民航公安机关的委托,安检部门作为涉及旅客人身及其物品检查的行政执法主体,却未获得法律授权,责任和权利不对等。当旅客携带了禁限物品,安检在执法过程中,旅客因不允许随身携带不得不放弃而产生纠纷时,安检很容易陷入安全与服务的矛盾中,执法效果和自身权益难以保证。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安检的法律地位,尚无法很好地为安检工作做支撑,使得公众对安检的概念很模糊。二是企业效益与安全投入的冲突。机场追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严格控制人工成本。而随着航空运输的高速增长,势必要求地面安保资源投入要正比增加,否则空防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对机场和安检部门都造成两难局面。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缺乏长期激励机制,安检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偏低,不仅工作质量、效率下降,人员流失率上升,也使安检人力资源招聘培养等管理成本上升,整体安检效能下降。 

  (二)我国民航安检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空防安全关键在“防”,“防”的关键在安检。目前,我国民航安检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和待遇偏低、长期疲劳作业、员工流失率大、职业满意度低等情况。各机场安检机构面临招聘困难、核心骨干不足、培训成本高等困局,经常陷入重复招聘、培训、上岗、离职的不良循环。民航安检作为技术性岗位,目前广泛使用的主流安检设备存在一定的探测盲点,安检操作程序存在不少安全漏洞,当大量经过安检培训上岗而又离开安检转入社会从事其它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民航安检业务信息外泄和被外来敌对分子加以策反利用的可能,从而增加了民航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究其根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从职业发展上看,职业通道狭窄拓展困难。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对安检员的发展设置了两个路径:一是专业技术发展通道,二是管理层发展通道。规划是好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即时激励。从专业技术发展通道来看,一方面安检专业的鉴定考级周期非常长,另一方面因未建立科学明确的评价体系,最终难以兑现,激励作用非常有限。从管理岗位发展通道来看,机场管理岗位多采用竞聘上岗,对年龄和学历要求很高,普通的基层员工基本较难走上管理岗位,容易产生不公平感。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前景是很多安检员灰心离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从管理机制上看,价值贡献得不到科学体现。民航安检部门的管理手段较为传统简单,员工的岗位价值、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在薪酬分配中无法突出导向和差异化。大部分的评优评先工作,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占比过大,凭感觉凭印象来对员工的价值贡献进行考核评价。使一些原本努力工作、表现优异的核心业务骨干得不到真正的被看到和被认可。 

  三是从薪酬待遇上看,个人所得与岗位付出落差大。从外部来看,目前国内外的安全态势高压,新型违禁物品层出不穷,我国航空运输查堵的禁限带物品种类越来越多,真情服务要求加码;从内部看,安检部门自身人员流失率大补招难以及主流的检查手段以人工、体力劳动为主,一线安检员需要长时间地利用休息日来加班缓解现场勤务安排和进行技能培训,造成长期疲劳作业、工作强度大、身心俱疲。而偏低的收入难以保证生活质量,让员工感到社会身份的价值感很低。 

  四是从人文环境上看,工作条件与工作要求不匹配。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机场对空防安全和真情服务的要求都很高,追求效率和品质双统一。但对安检部门的发展建设重视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对稳定安检队伍关注不多,安检之于机场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民航机场一向对安检定位为费用型保障单位,安检队伍庞大、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成为是民航机场负重前行的“包袱”。同时,机场对一线安检员的服务保障做得很不到位,关心关爱工作多数是些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节日慰问等浮于表面,不触及核心,无法真正解决员工的现实需求。 

  二、提升民航安检队伍稳定性的主要思路 

  从服务国家安全发展的大局和高度出发,保持民航安检队伍稳定,充分释放和展示民航安检之于民航机场发展的应有价值,既是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民航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吸引安检人才,稳定核心骨干,提高民航安检队伍稳定性,是民航安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 

  (一)培育行业文化,提升安检认知,强化精神维系 

  从事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属于关键的少数人。不管是从维护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还是从增强民航系统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国家、地方政府、民航局还是机场,都应加强培育行业文化,强化社会各界对安检行业认知,在公众的思想和认识上明确民航安检的重要地位。通过强化安检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安检员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认同定势,直观地表现在对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循上,自觉地把个人情感和安检行业联系起来,通过激励满足安检员的精神需求,创造和谐合作、奋发进取的氛围,形成意志统一、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的渗透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由内向外播散,形成综合的社会效应,以此来维系安检队伍的稳定性。 

  (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现实需求,强化组织维系 

  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作为民航安检的管理者,想要留住员工,就必须真实地了解员工深层次需求,解决员工离职背后的动因。破解现实矛盾,提供有的放矢的切实保障,满足多层次的生存发展需要,是保持队伍稳定的一剂良方。员工除了最基本的谋生需求,解决生存问题;还有精神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更有个人需求、眼前需求以及社会需求和长远的发展利益,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物质需求,解决待遇收入问题。这是员工维持生存、养家糊口的最基本需求。民航安检收入偏低,毫无吸引力,与工作强度、岗位责任、岗位风险不匹配。这需要机场大力改革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安检员物质待遇问题,才能有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大锅饭”思想,对低收入人员、一线员工、苦脏累险以及关键岗位倾斜,确保多劳多得,突出岗位价值。 

  二是环境需求,解决特殊工种问题。这是员工生活、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环境、人文环境、作业流程机制等,例如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顺应人体生理、心理自然作息的工作模式,不超越人体负荷的工作强度,科学弹性的工作制,温暖和谐的团队关系等。民航安检是个特殊工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规范以及重大安保任务带来的种种风险与压力,起早贪黑的倒班机制以及长时间疲劳作业,安检员很容易身心失衡。如何运用新技术改变安检作业模式,减轻工作强度,减少体力劳动,营造团结友爱、温暖舒适、备受尊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文环境,让员工身心调和,爱岗敬业、融入团队、忠诚企业,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发展需求,解决劳动价值问题。这是员工生存发展的高层次需求。主要包括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性价值、劳动尊重、价值认同等,安检员需要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展示才能,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和多维、多元的职业通道中不断提升,从一线岗位走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从操作员角色向管理者角色转变,逐步获得相应的薪酬、职务、身份、地位、话语权甚至决策权。 

  三、在数字化时代提升安检队伍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作为引领民航发展方式、治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一个关键变量。民航局相关单位应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做好新技术应用的战略规划,自上而下组织对安检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研究与测试,同步做好配套的相关立法工作。通过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安全效率和安全裕度,减少员工劳动强度和劳动风险,增强安检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同时,地方政府和民航机场应提高对安检的业务认知,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通过科技创安、科技兴安,减少“人海战术”,提高人均效能,稳住安检队伍。通过增强安检“走出机场、走出民航”进行跨界输出服务的能力,改变安检“单纯费用型”的局面,实现安检盈利能力,反哺企业经济发展。 

  (一)在思想上,建议民航局增强行业宣传,提高安检地位,提升员工的荣誉感 

  加强行业宣传,普及行业定位,推动公众从“模糊认知”向“清晰认知”转变。建议民航局通过打造数字新媒体矩阵来提升安检行业知名度,提升民航安检专业形象。当前,国家交通部正加大力度推进多式联运综合交通建设,民航安检在“两站一检”“多站一检”“远程安检”中将发挥出突出的牵引作用。数字时代,民航安检将发生翻天地覆的重大变革,不仅服务于航空运输业,对国家安全、跨界服务将发挥出巨大的输出作用,社会价值显著。民航局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端等数字化平台“短平快”优势,通过短视频、直播、H5等多种形式、多种维度、多种视角向社会各界展示宣扬民航安检行业的重大使命、崇高精神、专业素养、职业风采、品质能力以及法规要求等,全面强化与社会各界的情感链接,提升民航安检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推动形成社会范围内对民航安检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不断提升安检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强化民航安全队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巩固行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在治理上,建议民航局改变安检模式,打造新业态,提升员工获得感 

  打造数字安检新业态,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型”转变,推动员工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提升员工的获得感。 

  一是加快新技术变革。加强构建科技创新投入的良好机制,用新技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安检业务发展。积极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民航安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生态,深入研究、加速解锁太赫兹、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民航安全领域应用新场景、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供给。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安检变革,提高安检设备科技含量,加大软硬件更新速度,释放潜力、赋能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动AI判图、AI质控、集中判图、毫米波人体成像以及手持行李CT等技术真正落地运用,实现安检从经验决策向数字决策转变,从设施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通过新科技带来的自助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旅客自主过检、智慧出行,减少人工依赖和人工干预,减轻安检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 

  二是加速新模式转型。加快推广无感安检、刷脸安检、随地可托、移动安检等新模式落地,实现更快速、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智慧查验。依托数字技术“算力增长+数据喷发+丰富算法”的优势,将传统散点的安检业务整合到全流程管理,将更多物理空间的安全关口、人工环节前移到数字空间。从旅客体验视角驱动技术赋能业务设计,将原有的业务流程、安全研判、管理决策模式等在数字世界开展,实现跨部门、跨组织数据融通,重构全链条的检查流程,对安全检查中的“身份确认”“安全排疑”“信息溯源”“信息绑定”“信息核查”等核心环节进行赋能,将数据联动旅客管理、业务检查、出行流程和安防管控。同时配合投入使用刷脸闸机、易安检通道、智能旅检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等新设备,通过组织流程再造,简化安检工作流程,推动安检业务自助化、防控智能化、运行协同化。此外,普及智慧排班系统广泛运用,实现客流与勤务智能精准匹配,推行弹性上班工作制,将安检员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解决员工长时间疲劳作业问题。有利于安检部门集中精力解决“人”的问题,全面提高员工岗位技能、服务品质,优化旅客航空出行体验,提升员工幸福感。  

  三是加紧新业态构建。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上云、用数、赋智”三大路径重构行业生态。“上云”:加快实现旅客数字身份、旅客画像全国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安全大数据底座。在南非,全国民航机场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未来,建议民航局建立“民航旅客数据云”,实现国内所有机场旅客、货物信息共享,提升安检整体效能。“用数”: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建议建设国家级的安检数据中台,通过对旅客、行李、货物等业务数据的萃取和连接,形成基于业务的数据体系,加强数据治理,形成数据资产,提供数据服务,释放数据价值,促进业务创新。“赋智”:建设AI知识中台,实现应用数据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拓展认知边界。将过去由传统人协同驱动的互联网,转变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协同的互联网。未来,安检岗位将出现“少人化”或“无人化”,安检管控将从关注旅客是否有能力进行攻击向评估旅客是否有意图进行攻击转变,安检员将从一个直面旅客操作员的角色转变为系统后台管理员的角色,构建全新安检业态。 

  (三)在体制上,建议民航机场加强管理改革,提高人效收入,提升员工价值感 

  一是加快推动薪酬体制改革,让员工劳动所得从“以平均为导向的均等化”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差异化”转变,提升员工的获得感。打破“大锅饭”思想,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随着高新技术逐步摆脱人工依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安检设备颠覆了传统安检的“人海战术”模式,这既解放了安检员的体力劳动又对安检员要掌握的X射线判图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字治理技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航机场在做好经济增益的情况下,精简安检队伍,保留核心人员,减少人工成本,提升人均效能,提高员工收入,让员工愿意扎根安检。 

  二是加强管理授权下沉化,让员工从“执行者”向“管理者”转变,提升员工的地位感。在思想上,倡导“全员都是安全工作的管理者”理念,安检数字化查验模式将过去落实安全工作的从“全面抓”的局面向“全监管”转变,员工从执行者的角色向管理者转变,推动其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行为。在管理上,推动扁平化管理,适当放权将管理下沉到一线班组,使管理行为第一时间作用于现场,加大安检队伍末端的管理力度,增强员工提升自身综合素能的意识。如长春机场安检将人事行政权、勤务组织权、教育培训权、质量控制权和绩效考核权下沉至班组就是很好的做法。让一线员工践行“安全管理者”的角色来反哺安全管理提升,调动积极向上的干事氛围,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提升员工职业成就感。 

  三是加快考核评价精准化,让员工考核从“感知决策”向“数字决策”转变,提升员工的认同感。在管理上,推动员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打造多维度的员工评价体系。队伍管理从过去的分散管理向一体化管理转变,通过建设数字化安检管理平台,从员工的资质能力、技能培训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岗位表现能力四个维度进行一体化研究评价,实现人岗精准匹配,评价客观全面。推动安检在流程、勤务、安防、运行、设备、人员、培训、绩效等多维管理,通过平台中的一些指标(勤务、培训、绩效等)的变化自动调整对员工的多维度评价,“全景式”的智能评价管理,不仅对员工的评价客观全面,确保评价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个人价值得到应有认可,避免了因管理者偏见或其他因素造成影响。还利于建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在机制上,建立转岗机制。当考核评价发现年龄偏大、身体和精力不适应安检岗位劳动强度或者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安检员,为其提供转岗平台。帮助员工转到体力劳动强度不大的监管岗位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能安心扎根安检工作,提升员工的认同感。 

  在数字化时代,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安检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变革,不断满足员工的生存、发展和精神等现实需求,实现员工物质和精神文明双重解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 (作者:林薇薇 民航智库专家 本文已于20204年10月发表于《民航管理》第10期